|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超聲波探傷儀
超聲波探傷儀是一種便攜式工業無損探傷儀器,它能夠快速、便捷、無損傷、準確地進行工件內部多種缺陷(裂紋、疏松、氣孔、夾雜等)的檢測、定位、評估和診斷。
既可以用于實驗室,也可以用于工程現場。廣泛應用在鍋爐、壓力容器、航天、航空、電力、石油、化工、海洋石油、管道、船舶制造、汽車、機械制造、冶金、金屬加工業、鋼結構、鐵路交通、核能電力、高校等行業。
超聲波探傷儀
超聲波探傷中靈敏度一般是指整個探傷系統(儀器和探頭)發現較小缺陷的能力。
發現缺陷愈小,靈敏度就愈高。 儀器的探頭的靈敏度常用靈敏度余量來衡量。
靈敏度余量是指儀器較大輸出時(增益、發射強度較大,衰減和抑制為0),使規定反射體回波達基準高所需衰減的衰減總量。
靈敏度余量大,說明儀器與探頭的靈敏度高。
靈敏度余量與儀器和探頭的綜合性能有關,因此又叫儀器與探頭的綜合靈敏度。
盲區與始脈沖寬度 盲區是指從探測面到能夠發現缺陷的較小距離。
盲區內的缺陷一概不能發現。 始脈沖寬度是指在一定的靈敏度下,屏幕上高度超過垂直幅度20%時的始脈沖延續長度。
始脈沖寬度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高,始脈沖寬度大。
超聲波探傷儀
晶體管式超聲波探傷儀的研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
晶體管化使超聲探傷儀的技術性能(如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放大線性、動態范圍、靈敏度余量和當量讀數精度等主要技術指標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解決了電子管式探傷儀的諸多不足,滿足了焊縫探傷等多種探傷技術的要求。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0年汕頭廠推出CTS-22型超聲波探傷儀,其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并在相當長的時間成為我國超聲波探傷儀的主流的產品。汕頭也成為當時國內主要的超聲波探傷儀生產基地。
超聲波探傷儀探傷原理——反射法
圖像處理指的是將檢測后的信號處理為圖像的形式以供人們觀察,目前已有A型、B型、C型、M型、F型等多種圖像處理方法,其中使用較廣泛的是A型,A型顯示指的是其形成圖像的橫坐標為超聲波在材料中的傳播時間或距離,縱坐標為超聲波反射的幅值,因此根據圖形的形狀就可以快速的對物體內部是否有缺陷、缺陷位置、大小等問題進行判斷。
B型顯示所形成的圖像類似于物體內部某一橫截面的解剖圖,適于檢測靜態物體,醫院里常做的超聲使用的就是B型顯示;M型顯示所形成的圖像類似于探測信息在物體內部的運動時序圖,適于檢測動態物體,對心臟、動脈血管的檢測使用的就是M型顯示;C型顯示和F型顯示由于操作不方便、顯示結果不完整等原因逐步退出圖像處理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