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目前栽培食用菌的接至栽培袋后,需要移至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都適宜的出菇室內使食用菌出菇,并將栽培袋整齊地排列在出菇架上,現(xiàn)有的出菇架通常為側面開口的架體,架體上的開口向內延伸形成容納栽培袋的腔室,栽培袋也會臥式放置在腔室內,沒有相應的裝置將栽培袋固定,當架體發(fā)生搖晃時,栽培袋容易從腔室內掉出,不但會影響出菇室的環(huán)境,而且不利于食用菌的處于合適的溫度和光照條件,并且現(xiàn)有的架體不能進行轉動的調節(jié),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以及菌菇采摘時,由于操作空間的限制給工人操作帶來很大不便。
轉潮期間的管理 架子菇整個栽培周期可以出4~5潮菇。所謂轉潮期就是上一潮菇采收完畢后準備出下一潮菇中間這段時間。由于架子菇整個出菇周期涉及秋季出菇、越冬期和來年春季出菇三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轉潮管理也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培菌、養(yǎng)菌積累營養(yǎng)。具體措施是在采收完上一潮菇后一周時間內封棚,停止噴水,目的是為了使菌絲恢復生長,待菌棒恢復彈性,菌絲在菇腳孔長滿后進行注水,利用干濕和水溫差刺激菇蕾發(fā)生,以便下一潮出菇。
需要注意的是:秋菇和越冬菇注水量可稍大一些,棒重達到1.5kg左右。來年春菇視菌絲生長情況和前兩潮出菇量靈活掌握,但注水量要呈遞減趨勢,不能注水過多,以免造成爛棒。
發(fā)菌:發(fā)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活條件,促使香菇菌絲順利萌發(fā),定植、蔓延生長,至長滿全袋,并完成轉色,為出菇打下基礎。
菌袋堆放管理:接種后的菌袋采用雙排順式擺放,垛高10~12層,排與排間留10~40cm通道,有利于空氣流通。隨著外界氣溫升高,當菌絲圈直徑長至5~8cm時,可改為“井”字型排放,每垛高為6~8層,排與排間留10~40cm通道。
發(fā)菌條件控制:
溫度:調節(jié)室溫在10~25℃,袋溫高不超過28℃。盡量做到恒溫養(yǎng)菌,一般溫差不宜超過3~5℃。
濕度: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
通風:注意通風換氣,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我公司生產的大棚骨架是由菱鎂技術制成的屬國家倡導的低碳、綠色、環(huán)保,可代替鋼材的長壽命復合型材料。此材料制成的溫室棚架由拱桿、壓桿及卷軸,通過標準組件組合,覆蓋塑料薄膜而成的拱面形或單向型塑料棚。
棚覆蓋面積大,跨度二米至十八米,長度達百米或更長的多類型溫室大棚,尤其對拱棚與連體棚更為理想。菱鎂復合材料構建的溫室棚,熱效應好,搭建方便快捷,省工省料,故造價低,且使用壽光長,是當前構建現(xiàn)代棚采用的新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