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日本詩人的這句話,我油然而生崇敬之感
對春天輕輕的走了,正如夏季輕輕的來
跟著夏季的到來,暑假也寂靜來了
它送給我一個禮品—去青島
就如許,我的青島之旅發(fā)端了
于青島的十足我都充溢憧憬
大概海很多場合都有,何足道哉,但它對于我來說,是那么簡單,那么崇高
它是結合的標記,是忘我的發(fā)言人
即使沒有河道、泉水、雨滴的會合,它怎會變得宏大無際
而它們卻被保護在大海的狂野下,不知不覺
1978年9月,13歲的我把我的世界挪到了縣城
從此,獨立與城市成了我世界的必不可分的一部分
我清楚地記得,我是在進城之后有了第一次夢遺的
那是一個雨夜
我也因此而結束了尿床的歷史
太陽山不只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果,有山珍,有茶馬古道還馳名揚遐邇的古農村
我們這里有種吃法,在鄉(xiāng)間頗為流行
這種叫醬油麩子的東西,現在已進行了開發(fā),有了作坊,成了地方特產
具體的制作方法很繁雜,屬于粗糧細作
首先,要將新打下的麥子蒸過了;蒸過的麥子,再用野地里的生長的一種巴掌大的草葉兒包好;等它發(fā)酵了,長了長長的毛,有了香氣就行了
主料大豆要放鐵鍋里炒;炒好了,就放清水里泡;泡透了,把豆皮搓掉,豆子就弄好了
最后,要準備姜、花椒等佐料,姜最好用姜芽子,花椒最好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
器皿用泡菜壇子就可,把所有的材料倒進壇子里,壇子用粘度大的黃泥密封,就等著讓它發(fā)酵吧
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幾乎要用一年的時間
等到了時候,迫不及待地打開壇子,這又是一個叫人忐忑不安的時刻,如果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發(fā)酵好的清香,就說明制作成功了;如果異味撲鼻,便是制作失敗,就要反省一下,是不是在制作過程中,沒弄干凈什么料等等
所以說,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
所以,制作醬油麩子的人,都是心細的人,不論男人女人都有顆沉靜細致的心
醬油麩子做好了,一般是要送人的,相熟的人家,就送過一碗去
大家湊在一起,有時就討論誰家醬油麩子做的好
我的鄰居,兩口子都會做醬油麩子,每年都要弄上一壇,自己吃,還要送幾家愛吃這口兒的
他們家的醬油麩子,味道又與別家不同,清香微酸,令人回味且開胃
看那醬油麩子,湯清色正;豆粒兒,泛著琥珀色誘人光澤
想想制做它的人,純樸、善良、情感細膩,心底里便陡地升起了溫老暖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