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今日端午,讓我托詩人的福,請你多吃些粽子;讓我駕一葉龍舟,滿載祝福駛向你;讓我掛一把艾蒿在你門前,愿你平安;讓我為你斟一杯雄黃酒,盼你安康
親愛的老師,節(jié)日愉快!
話雖這樣說,可事實上在父母的心里偏重的還是“兒子”,因為女兒再好也遲早要嫁出去的
這不能單怪父母,這是一個根深蒂固了千百年的一個模式:女兒用來牽掛疼愛的,兒子用來養(yǎng)老送終的;雖說貼身貼心的是女兒,傳宗接代的只能是兒子
因為雪大,浙江的李君和他老家在安慶的妻子帶著小孩仍在路上
他到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見面后也沒特別的寒喧,而是十分熟悉地握握手
原以為李君是杭州人定不能喝酒的,但是在給他倒第一大玻璃杯時,他毫無客氣地接受了,到第二杯再滿上時,其間隔也不過十分鐘
席間我開玩笑說,你是南方的北方人
他白著清秀的臉說,到杭州一定找我喝酒
于是我和老魏就說起遼寧的程君,程君不善飲,我們拿他開玩笑說你是北方的南方人
為使酒性更濃,李君讓妻子和小孩得先回賓館休息,我們就又到一家茶館就著茶干喝起啤酒……
當炊煙升起,遙遠的故土傳來母親喚我回家吃飯的歌謠,我的心怦然而動,這久違的聲音,是那么親切和銷魂
我知道我該回家了
望望空空的行囊,我不禁潸然淚下,拿什么回答我的土地呢?我明白,只有揮起鐮兒
銀光閃過,我的腳下一片潮濕
當我抬起腳,才發(fā)現(xiàn),浸紅的血正四處流淌
腳兒在陣陣地痛疼,刻骨銘心
我知道,我的一生將是一片的空白,我最終的收獲將是自己流血的傷口
“師傅,能不能通融一下,忘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