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拿起手機就可以玩,蹲廁所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吃飯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坐車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躺在床上你可以打麻將,隨時隨地,你想怎么玩怎么玩,群內小改改也多,還能交朋友,何樂而不為,快來找我吧,我一直都在,全網最低房費,八局才一元加不上微信就加QQ332384184
/>長窗 我沒有見過落地長窗
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到我對它的迷戀
就像我從來沒有到過西藏,西藏卻照樣在我的想望中以無以倫比的神圣感吸引著我
是一樣的道理
長窗對于我,無疑是奢侈的
我長年住著的一間小屋只有兩扇玻璃窗
通過它們,我得以感受著晨昏偷換、四季更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
小屋有些頹敗,窗卻很明亮
就像一個滿臉褶皺的老人,因為擁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不會讓人看出老態來,是矍鑠的,世事洞明的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這兩扇窗
它們太小,裝在這里,頗有些應付差事的味道
但我卻又特別緊張它們,尤其是夏季有大風雨的時候,就會更為它擔心
窗框與墻壁的結合處不太嚴密,雨稍微大些,就會有雨水漫到屋內的窗臺和土炕上
我的衣服被褥就難免遭受池魚之殃
此刻,平時行動一向慢三拍的我,肯定會異乎尋常地敏捷起來
忙不迭地用毛巾把那些縫隙堵起來
在這里,“水來土掩”這句話失去了效力
毛巾被雨水輕易浸透,絞干,再浸透,再絞干
每次暴雨,我都會不厭其煩的把這個動作溫習數遍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這樣的,平凡,甚至多少顯得有些清寒
能有這樣一扇玻璃窗,得以用來擋風遮雨,已是足矣
卻仍然忍不住滿懷向往,在腦海中把長窗一遍遍描摹
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是否永遠都難以跨越? 怎么也想不起來,到底是在哪里第一次接觸了關于長窗的文字的
就一直固執地認為應該是在瓊瑤的小說里,愛情的烏托邦,適合安放任何美好的事物
看瓊瑤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
算來,一個關于長窗的夢想被揣在心里焐了十多年,也算得上執著了
在“百度”里鍵入長窗兩個字,我搜索到一幅圖片
寬敞的房間里,透過一扇長窗投射進一片柔和而溫煦的陽光,屋里一張圓桌幾把木椅,有一種安然的古色古香的韻味
營造出了關于家的所有溫暖和熨貼
很顯然,這扇窗是在樓上的,天光云影都在它的瞳中映著
窗能夠借到這樣的景致,把整個房間的軒敞寧謐都襯托了出來
讓看著它的人,心也安寧恬適起來
卻并不是我一直惦記并鐘情的那一扇
我愛著的長窗離樓房的高大壯觀很遠
樓房上的窗戶因為被陽臺掩著,被雨蓬遮著,便顯得有些畏縮
可我印象里的長窗不是這樣的
它應該鑲嵌在平房上,大大的,明亮的,不惹一絲塵埃
窗外有花,有樹
花不必名貴,就算是最尋常的小草花也好
開得熱烈繁復,有蓬蓬勃勃的緣自生命的熱情
看著讓人喜悅
樹也大可不必遮天蔽日,在夏日,熾烈的陽光穿過疏密有致的葉子的縫隙,縱橫紛亂的光影就在對面的白墻上晃呀晃的,閑閑的
時光會在這晃呀晃的不急不徐中悄悄走遠
心里卻并沒有那種年華易逝的傷感
那個站在窗內的人,就這樣讓人品到了自己的清味,俗世深處的雅致,超拔脫俗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
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從澳大利亞寄過來的
照片的整張背景是素潔的白色
這顯然是在一場雪后拍的
她身著一襲短裙,足蹬長靴,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風姿與嫵媚
讓我難以想象的是,她的身后,竟是一段短短的木籬,疏疏落落的,樸實稚拙
短籬的后面是一間平房
平房倒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倒是平房上那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引我生出了無限遐想
想想吧,在這樣的房子里安個家,在被雪花呵護著的這個靜謐的小天地里
如果壁爐內有嗶嗶剝剝爆響著燃燒的木頭,房間內到處都流淌著融融的溫暖
再得以與一個清朗溫厚的男人共此一室
煮酒,烹茶,閑聊,讀書,聽舒緩的音樂,或者就為他做飯洗衣生孩子,過簡簡單單的富足日子
對于一個安心的小女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總是忍不住要為長窗描摩出一段段溫情的故事
覺得這樣才對得起它所有的美好
而我,是多么愿意在這樣遙想著的美好的情節中沉醉呀
其實心里也明了,有故事的,又何必非要長窗不可呢?記得從前翻看宋詞,一下子就記住了蘇軾的那首《江城子》,字里行間,點點滴滴,到處都流露著對愛妻不舍的深情
而那扇小軒窗下,又留下了多少愛妻的巧笑嫣然或凝眸淺愁?留下了多少愛的痕跡?紅樓里的茜紗窗下,究竟藏著多少寶哥哥林妹妹的婉轉纏綿?一個多情一個癡,演繹了多少或嗔或喜的愛情片斷
倒是很為前些年的紙窗擔了好多的心
如果我的玻璃窗擋不住雨水的軟磨硬泡,那么一層薄薄的窗紙,又該怎樣面對雨的侵襲風的狂暴
問了老人才懂,原來那些窗紙是吃過了油的,防水
窗下的故事固然很多很多,我的所有夢想卻仍是系在那些長窗上,欲罷不能
只是,什么時候我才能有緣去日日面對它,得以與朝陽明月相邀,與清風細雨長伴?
陽春三月天,太陽竟也火辣辣地灼人,原野靜悄悄,村莊靜悄悄,小院靜悄悄
我看到你猶如從粼粼海面移步而來,每一步,蓮心蔓繞,每一步,水波四溢,每一步,都是你靜止的禪意悠悠
小屋原本屬于哥哥
那時候我們一家六口人只有三間房,兩間臥房,一間廚房
父母親加上我和姐姐住一間,兩個哥哥住一間
我六歲的時候大哥下鄉了,兩年后二哥上了高中,從少年往青年過渡的小伙子迫切需要一個獨立空間,于是在我那能干的母親帶領下,由母親做大工,二哥和幾個男同學做小工,用他們自己托的土坯蓋起了這間小屋
從此二哥終于有了屬于他自己的獨立空間
五年后我十三歲了,正巧趕上二哥和姐姐都考學離開了家,于是我順理成章地成了小屋的主人,開始享受獨立空間給我帶來的愜意
經過第一年的嘗試后,我對那三棵梨樹的果實沒了興趣,因為那梨又小又澀,根本不能吃,可在家人多次提出要砍掉那三棵梨樹,騰出地方來種上桃樹或桔子樹時,我卻持反對意見,說院子里種了不少花草,梨樹雖非花草一類,但梨花卻能算其中之一,再說真的要吃梨吃桃,還是到市場上買一些,那才是可口的水果,最后,雙方妥協,保住了最后一棵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