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拿起手機就可以玩,蹲廁所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吃飯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坐車的時候你可以打麻將,躺在床上你可以打麻將,隨時隨地,你想怎么玩怎么玩,群內小改改也多,還能交朋友,何樂而不為,快來找我吧,我一直都在,全網最低房費,八局才一元加不上微信就加QQ332384184
聽著這首老歌,看著碟面上一男一女兩個人高興地踩著水車的畫面,不知不覺就又想起了故鄉,耳際回響起早年間故鄉菜園里的水車聲
故鄉的菜園,一直在心中
菜園里的水車聲,像一首回味無窮的老歌,始終讓我想著,記著
5.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所以你得知道,消滅恐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欲望
可是我還知道,消滅人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消滅欲望
那么,是消滅欲望的同時也消滅恐慌呢,還是保留欲望的同時也保留人生?
/> 事到如今,我便懷念起一個人來,尤其是我們心情的一致,不免生出些惺惺相惜之意
如此,又躊躇起來;稍一沉吟,憶那“惺惺相惜”原出自《西廂記》:“他若是共小生,廝覷定,隔墻兒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此中,雙方的互相傾慕,又何嘗不是一種緣分呢! 緣分也許有吧,只是傾慕由我而生,因此更覺心情的類似
有字為證,君不見朱老先生開篇提筆:“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此句落墨,月下荷塘如一曲秀雅絲竹,清韻幽絕,那輕風掠處,醉人的花香撲鼻而來,一切皆源于這字字磬香;如果在我,只用兩字——“頗煩!”你信嗎? “頗煩”!這不明擺著就是心里頗為煩悶,當然也就不會寧靜了
這可并非我的發明創造
第一次把可以文縐縐的心情用如此簡潔的方言表達出來,這很尋常;只是在這之前的千百年里,它一直是以口語的狀態存在于民間;而在千百年后的某一天,由于我反復的情感體驗、釋疑類比、再加上那么一點點的自做聰明等,使它終于塵埃落定,在我手中變為文字
這件不同尋常的事情真是令人歡欣鼓舞
閑暇時,偶爾也就諸如此類地琢磨起來
待到某一日,才知道老賈早已橫空出世,給予了民間語言的那種強烈的爆發力和震撼的力量完全摧毀了爛漫童年的我精心營造的小小堡壘,從此,我的語言再也走不出故鄉
他說,他不會說普通話“寫不會說普通話時偏寫道:普通話是普通人說的話嘛!”因此“有口難言,我就不去見領導,見女人,見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發瓜呆
但我會罵人,用家鄉的土話罵,很覺暢美
”初讀他的《說話》,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個“罵”字,感覺真的暢美
非罵不可時,這樣不僅暢美,而且絕對酣暢淋漓、淋漓盡致;但往往呢,你偏偏就有個罵不出的時候
這時候,你不能對父老鄉親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話如隔靴搔癢兼有作秀之風
我能體會出那種情形有多郁悶
就此打住,也千萬別說出這“郁悶”倆字,這是新派的作秀
這左不行右不能的,像誰在你心里“騰!”地點起一把無名火,那火又偏偏不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你不禁大喝一聲:“頗煩!”嘿,這下好了,大家明白,你的心情不好
你這邊還在支支吾吾,那邊卻是秦聲秦韻的春風送暖,不多時,心中的疙瘩也就解了一半
剛才還如春風拂面,這會兒我就覺著有些“頗煩”,心里像盛了天大的事,鼓樂相聞的快樂也頓時煙消云散
說出來你未必相信,不說又有誰知道呢
思謀良久,我還是說!但從哪兒說起呢? 如臨大敵!對,就從這開始吧;當然,這絕對不是指1933年春日寇進犯長城,國民革命軍29軍大刀隊夜襲敵營,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那振奮人心的故事,這里也有“鬼子”,但他們卻是萬萬砍不得的
提起“鬼子”,一下子勾出你的往事和疑惑來了吧?肯定地告訴你,這和當年的日本鬼子沒有任何關系
至于這種說法的淵源以及它所造成的文化誤解就讓民俗學去研究,跟我回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處,聽我慢慢道來
現在重新審視心里的不寧靜,也就是“頗煩”的根源就在于“鬼子”
這“鬼子”不是別的,其實就是一個鼓樂班,如果你聽到村鎮上鑼鼓嗩吶齊鳴,那一定是“鬼子”來了
鬼子進村,必有喪事
先別悲哀,家鄉一直有“紅白喜事”的說法,紅事指結婚等喜慶之事,白事即喪事
既然白事和“喜”字有了瓜葛,那就自然增添了一點寬慰
這“喜”多指年過六甲的長輩去世,也算年庚輪回得了長壽,故遠親近鄰吊唁,少不了香、表、蠟燭,再放上一掛鞭炮
哀樂一遍遍地放,人一撥一撥迎來又送往,不覺幾天就過去了,明日亡人就要以土為安,今天必有重大的祭奠活動,鄉人簡稱為
但是很快欣幸地創造,僻巷里的人家大多都培植了百般花卉,囊括少許都會的臉盆里已常見的植被
天井里、平臺上、屋外的空隙,到處看來幾抹綠色、幾片花彩,已單薄的僻巷一下子顯得年青美麗起來
于是四下里找
圓筒旅行包?大了點,感覺也有點落伍,公文牛皮包?有身份和派頭,裝平而薄的紙頁可以,但鼓起洼下的家什不行,塑料袋?質地軟而且透,短途量少可以,長途負重不行,何況沒有一點私秘性,不合當今人個性發展之潮流
對了,有一只參加電信有獎問答得的紙質手袋,輕便環保,但是否合外面的潮流和自己的身份,還得出去觀察檢驗一番才行
于是,我便在開車前兩小時二十八分鐘十七秒時出去,看看或尋尋,來確認對物質的一種選擇
街面或路上,來往的人時疏時密,身段走首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沒有人的手空著或肩溜著,過往的全手不釋閑肩不放松,拎袋或背包,就正如人這只蝸牛的背上,上帝給了一個與生俱來直到死才卸去的殼,還像人在生活河流中劃著獨行舟,舟幫子旁,總附綴些考驗意味的藤壺,來阻隔行駛的速度,非要使些大勁,才能克服阻力穿行前進一樣
分散的注意一旦聚攏,感知的手腕便變得格外有力
暗自得意這自以為是的結論時,離開車還有兩小時一分五十八秒
此后的二十七分鐘十六秒之內,我對著十字街口過往的行人邊看邊數他們各自的拿有的袋包款式和數量,邊生發些與這有關的匪夷所思
十五分鐘之內,過來過去共七十二人,挎坤包的女士三十五人,夾手包的象老板或干部的男人十三個,提黑革包的鄉親一十九,不是下學時間,背雙肩包騎變速車滑過的學生六人,手拎塑料袋提紙箱不明身份者若干,再加柱拐杖的一位白發老漢,從工地出來緩口氣的民工,脖頸上掛手機親親熱熱的戀人兩對半,半對是看上去像他或她們家親戚家的孩子,孩子的手里拿個零食的袋子
言歸正傳
拎袋或背包的人很多,人手里沒空著,一條人流的路上,就是拎袋或背包的一段歷史
我暫時是旁觀著,兩小時零一分后,我也會告別兩手空空的瀟灑或虛無,加入到拎挎提背的求實行列,進入有所作為的時空隧道,去做一次勞其筋骨愉悅心智的旅行
但我手里拿到的那張通往未知路途的車飄并不是紙質的,一如我剛才發生選擇時首先躍入我視野的不是那紙質的手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