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仍須加強防暑降溫,不在烈日下暴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外出還應帶上遮陽傘、帽,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淡鹽開水、綠茶、綠豆湯及酸梅湯、菊花茶、銀花露、蘆根水等清涼飲料。“秋老虎”易擾心神,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此時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神清氣和,胸懷寬闊,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始終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立秋過后,可明顯感到晝夜溫差逐漸變大。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腹0痛、吐瀉、傷0風感冒、腰肩疼痛等“風0寒病”。開空調時間不宜過長,夜里zui好不開。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應常喝點姜湯。有哮0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0病,胃腸功能較弱,如常腹瀉的人不宜著涼。其書佚存目者,尚有張湛《養生集要》、王仲丘《養生纂錄》、高福《攝生錄》、郭霽《攝生經》、斐煜《延壽赤書》、鄭景岫《四時養生論》、穆殷《四氣攝生論》等7種。
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藥0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討論專題是有民間中醫網論壇發起并組織網0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的,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中文化,擴大中的影響;至今尚存的養生學專著,以這一時期為早,有晉·許遜《靈劍子》、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隋·巢元方《巢源補養宣導法》、唐·司馬承禎《天隱子養生書》、唐·施肩吾(棲真子)《養生辨疑訣》、唐·王燾《外臺輯養生導引法》等,共十一種。介紹民間中方,醫師,中知識,傳播中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客觀、公正、通俗地介紹中醫,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對中醫的理解,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增加人們對中醫的正確認識。發布和交換中信息、國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食療養生
食療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前提是你們能不能用點心思做的好吃一點?貧道雖然也注重日常食療,但是依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化中藥為美食”是老衲的至高原則!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里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想想看,好不容易整出來一頓食療,用心良苦,但是口感糟糕,讓家人在飲食方面得到健康的同時,卻讓他們好好吃頓飯的心情都沒了,情志失調造成的損害,是不是會“補了東墻,拆了西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