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開工,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鋼結構游艇碼頭是目前1流行的碼頭,一般鋼游艇碼頭主要有三種類型。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回旋登上二樓。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后許多人到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1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一、建設條件
網上看了看這座橋的相關資料,這座浮橋跨越華盛頓湖,全長約2300米。躉船游艇碼頭有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兩種,大小尺寸和樣式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量身定做。按照我國規范,這座橋屬于特大橋了。題主說的懸索橋與斜拉橋屬于纜索承重體系橋梁,都是靠支撐在塔柱上的纜索受拉來承擔荷載,說通俗點就是橋梁自重和車輛行人的重量,所以懸索橋和斜拉橋的塔柱都非常高,跨徑越大,塔柱越高。既然已經說明斜拉橋和懸索橋主要荷載都被拉到了塔柱上,那么這類橋型對塔柱的剛度、強度、穩定性有很高的要求了。塔柱是斜拉橋跟懸索橋1先施工的受力構件,下部基礎施工一般用沉井或者圍堰,沉井相當于先在地面做一個井壁,然后運到指1定位置沉下去,邊挖邊沉,然后封混凝土,是永1久的;圍堰就是先把施工區域圍起來,然后抽水施工,在里面建設墩臺,是程。全長2300米的橋,采用斜拉橋或者懸索橋,橋塔高度估計需要100米高左右。因此建這種塔柱比建梁式橋要復雜很多很多,自然也比修建浮橋SR-520固定浮舟難度大。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 華盛頓湖深處將近70m,湖底又是松軟的淤泥。在這種地質環境下建設墩臺難度就更大了。這里想到了我國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施工,海底地質與這類似,非常松軟 ,修那個島用了直徑22.5米(比籃球場還寬),高55米鋼桶圍起來,然后再在鋼桶里面填筑修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