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壽衣設計多采取古代服飾作為參考,并將吉祥圖騰刺繡印制于其上。傳統樣式的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的、粉的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繡“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關于壽衣的件數問題,說道很多,各有各的不同。一般壽衣都是以奇數為準。但是南方部分地區是取偶數的,也就是常說的八件套。從傳統上來講,壽衣是根據親人的年齡、屬相來確定壽衣的件數以及顏色花紋。古時皇帝駕崩,壽衣是15件套,即9領5腰加披風(寓意九五之尊);王室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貴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
壽衣的禁忌——喜“棉”忌“皮”
關于壽衣的材質,一般以棉質面料為主,忌用動物皮毛或者綢緞。按照民間流傳下來的說法,如果亡者穿了動物皮毛做的壽衣,來生會轉世為畜,子孫后代也會跟著遭殃。禁忌傳說,雖然真偽難辨,但棉質面料的壽衣柔軟舒適、堅牢耐用,可以在下葬前給亡者的尸身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壽衣的禁忌——系“布”忌“扣”
關于壽衣的固定,多是以布條來代替扣子,或者在火化下葬前,用剪刀將亡者壽衣上的扣子剪掉。按照傳統喪葬白事的禁忌,扣子的諧音有“子”字,擔心對后世子孫不吉利,所以亡者壽衣的固定,一般情況下,多用布條來代替扣子。
人死后要穿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壽衣”的質料不能用毛皮(防來生“變”為獸類)和綢緞(綢緞俗稱“緞子”,而“緞子”與“斷子”同音),多用棉和絹,取“綿綿”“眷眷”之意。衣褲的件數,取單忌雙。服裝樣式多采用同時代的禮服,無論何時亡故,都以棉衣為主。
舊時做壽衣,有許多講究。外衣里子用紅布做,子孫后輩會紅火。且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征后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為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為青藍、古銅色為主。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