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配 1”口徑鏡頭(視場角 4.8 度)以及相應的冷熱校準黑體
?操作軟件包含:光譜測量、標定、實時處理及顯示、存儲等功能
?尺寸:36cm x 20cm x 23cm
?重量:7Kg
?曼富圖品牌三腳架
?配有 5*5 英寸的漫反射金板
?通用電源適配器一套,可用于標配鉛酸電池的充電,也可用于儀器設備的供電
?6L 液氮罐
?用于低發射率樣品測量的黑體筒
以上就是關于傅立葉變換熱紅外光譜儀的相關內容介紹,如有需求,歡迎撥打網站上的熱線電話!
“紅外光譜儀”的前世今生
1800年 英國物理學家赫謝爾(Herschel)用棱鏡使太陽光色散,研究各部分光的熱效應,發現在紅色光的外側具有熱效應。
1905年 庫柏倫茨(Coblentz)測得了128種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引起了光譜界的極大轟動。這是紅外光譜開拓及發展的階段。
1908年 Coblentz 制 備和應用了用氯化鈉晶體為棱鏡的紅外光譜議。
1910年 Wood 和 Trowbridge研制了小階梯光柵紅外光譜議。
1918年 Sleator 和 Randall 研制出高分辨儀器。
1947年 世界上臺雙光束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在美國投入使用。這是代商品化紅外光譜儀器。
1950年 由美國 PE 公司開始商業化生產名為 Perkin-Elmer 21 的雙光束紅外光譜議。
1960年 采用光柵作的單色器,比起棱鏡單色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仍是色散型的儀器,分辨率、靈敏度還不夠高,掃描速度慢。這是第二代儀器。
1970年 干涉型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及計算機化色散型的儀器的使用,使儀器性能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是第三代儀器。
1980年 用可調激光作為紅外光源代替單色器,具有更高的分辨本領、更高靈敏度,也擴大應用范圍。這是第四代儀器。
近紅外光譜
近紅外光譜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記錄的主要是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不同團(如、亞,苯環等)或同一基團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近紅外吸收波長與強度都有明顯差別,NIR 光譜具有豐富的結構和組成信息,非常適合用于碳氫有機物質的組成與性質測量。但在 NIR區域,吸收強度弱,靈敏度相對較低,吸收帶較寬且重疊嚴重。因此,依靠傳統的建立工作曲線方法進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難的,化學計量學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奠定了數學基礎。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樣品的組成相同,則其光譜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們建立了光譜與待測參數之間的對應關系(稱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測得樣品的光譜,通過光譜和上述對應關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質量參數數據。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預測兩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