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時下,許多地方部門積極探索推出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運營空間等多種支持政策。
新藍云養老智慧食堂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認為,今后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新藍云養老智慧食堂
集合社會力量,公益捐助出力。
今年1月,山東萊西市河頭店鎮龍泉湖新村助老大食堂正式營業不久,每天就有近200人用餐。食堂由出資建設,日常運營則由一家公益組織負責。
“我們長期從事幫扶老年人等群體的公益工作,共有1000多名志愿者,食堂建好后,時間想到由我們來承接。”負責運營助老大食堂的萊西市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董金輝介紹。
在助老大食堂,五保老人、低保戶等每人只需掏2元錢就可享受六菜一湯的午餐,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只需5元。不過,每頓飯成本就要10元左右,食堂如何可持續發展?
“成立初期,食堂每月大約虧損1萬元左右。”董金輝告訴記者,后來食堂得到了各方支援,“企業、社區居民紛紛捐款捐物,全都納入食堂運營的專項,很快實現了收支平衡。”除此之外,小雨滴還發揮公益組織優勢,由社工發起線上特殊群體關愛項目,計劃募集20萬元資金用于食堂運營。
新藍云養老智慧食堂
另一方面,社區食堂可以扮演社區流量入口,以此撬動更大的社區服務市場。
蘇州居家樂中心負責人劉俊秋說:“社區食堂帶來了客流,也讓我們更了解居民需求,今后我們打算引入理療、康健、看護、家政等服務項目。”
“社區是‘金礦’,食堂是‘入口’。通過對社區居民‘畫像’,食堂服務場景可以拓展到社交、養老等更多場景。”
新藍云養老智慧食堂